2006年11月的一天,加拿大蒙特利尔市政大厅气氛庄重,像过节一样厦门股票配资一览表,官员们敲锣打鼓,放着庆典音乐,就差舞狮了。你以为他们庆祝啥?还完贷款了!
什么贷款这么牛?房贷?不是。车贷?也不是。那是一笔从1976年就欠下的“奥运债”,整整30年,居民一边上税一边流泪,总算熬到头了。
说出来你可能不信,这笔账,全是因为一届奥运会。那一年,加拿大人高高兴兴申办奥运会,想着扬名立万,结果主办奥运的热情还没散完,财政的黑洞就张开了血盆大口。
而且不只加拿大一个“中招”,2020年东京奥运会也一脚踏进了这个坑。
今天,咱细讲讲——奥运会是如何把两个发达国家“拖进深渊”的,又为什么说,中国可能会成为“接盘侠”。
蒙特利尔的奥运债,从娃娃抓起
故事要从1976年说起。那一年,加拿大蒙特利尔信心满满地举办奥运会。当地政府还画了一张巨大的饼,说什么“带动城市升级”“提升国际影响力”“经济腾飞指日可待”。
展开剩余87%市长当时就放话了:“这届奥运会,一分钱都不靠老百姓掏!”这话说得跟脱口秀似的,观众听了都鼓掌。可惜现实太骨感,财政预算从1.2亿美元,直接飙到了24亿美元,整整翻了20倍!
这跨度,比跳高还猛。为啥花这么多钱?主要是他们修了个体育中心,外形像个飞碟,号称“未来科技感”,但施工进度一言难尽,拖到1985年才勉强完工。
原来打算设计成可伸缩屋顶,按个按钮顶棚就合上,多先进啊!可惜,这玩意儿十年都没搞定,结果变成了“空心饼”。最终建成时,奥运会早过去好几年了。
这地方,成了“奥运噩梦”的纪念碑——地标级亏本项目。
别说赚钱了,连成本都没捞回来。最后只能靠增加“奥运特别税”让市民还债。一个新的税种,专门为奥运买单,从1976年征收到2006年。整整30年,家家户户都在为那场只举办15天的盛会,持续埋单。
那味儿,就像你花了几百万请朋友吃顿饭,结果朋友吃完拍拍屁股走人,你自己背上房贷,孩子学费还得砍一半。
蒙特利尔居民用一代人的时间,体会了什么叫“面子工程,里子破产”。
东京的寂寞奥运会,门票没卖一张
再看东京,那就是另一种悲壮。
原计划2020年东京奥运会,是日本为全球展示国力的一次盛典。结果,赶上疫情,来都来了,不能取消,可也不能不防疫。于是整届奥运会,几乎是“观众缺席”的直播节目。
为奥运修建的各种高大上场馆,全成了空壳子。你想啊,花了151亿美元,门票收入却几乎为零,那感觉就像开了家五星级餐厅,结果食材全做好了,客人一个没来。
最关键的,东京奥运一开始预计开销是73亿美元,最后硬是烧到了151亿美元,翻了一倍多,还没算运营期间那些额外支出。
有人问,难道日本政府不知道风险吗?当然知道。但这事儿跟坐火车一样,一开始觉得能开得动,结果越走越快,最后想跳车都晚了。真不是不理智,是骑虎难下。
东京奥运会最后虽然顺利闭幕,但留下的,不是掌声,是一个巨大的财政窟窿。
至于场馆怎么处理?有的被改成临时展览馆,有的租给企业开会,更多的只能空着。日本网友在网上调侃:“我们修了个豪华健身房,结果全是空气在锻炼。”
东京财政部门也很无奈:奥运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强,但债务增长得也太快了点。
北京奥运,为何是个例外?
说到这,你可能想问:中国2008年也办过奥运,怎么就没听说咱赔钱?
这事儿,还真不能一概而论。北京奥运,是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黄金期举办的,不管是场馆建设还是城市升级,很多本来就在计划之中,奥运会只是加快了进度。
而且,咱们玩得是“组合拳”:
门票收入:约1.4亿美元。
特许商品销售:约7000万美元。
TOP合作计划(奥运会全球赞助商):从中分得2.86亿美元。
电视转播权分成:拿到8.51亿美元。
加上中国政府财政支持、物资处理收益等,总收入超20亿美元。
重点来了,北京不仅“收支平衡”,还把奥运办成了一场“全民参与”的城市运营大考。
从2001年申奥成功到2008年,整整7年,北京在城市绿化、交通、环境方面下了血本,结果也确实“变了样”——沙尘暴变蓝天,旧城胡同变景点,地铁一口气修了几十公里。
这就好比别人为了迎客人,花钱装修了一栋房子,结果自己也顺便住上了豪宅。
为什么奥组委又盯上中国?
最近有个传闻,说奥组委打算让中国再接下一届奥运。这事还没官宣,但“接盘侠”这词,已经在网上火了。
为啥又看上中国?简单说,谁家有钱、办得顺、观众多、不抗拒,这事基本就交给谁。
从奥组委的角度讲,中国是目前少数几个还能稳定投入、政府协调力强、观众热情高的国家。尤其在欧美一些国家对申办奥运越来越冷淡的背景下,中国的“积极”显得特别重要。
你看,前几年洛杉矶还在犹豫要不要退出申办,巴黎本来也很谨慎,结果一圈转下来,好像又只有中国“不嫌麻烦”。
问题是,咱真的还要再办一届吗?
毕竟,现在和2008年不一样了,当年是第一次,举国高兴;现在经济压力大,外部环境复杂,要不要再当“接盘侠”,这可得掂量掂量。
奥运会,面子与里子的世纪考题
回头看看,全世界100多年来,真正靠奥运赚钱的只有一个城市——洛杉矶。
1984年那届奥运会,美国人玩了个“空手套白狼”:用现成场馆、企业赞助和极简开支,把奥运变成了一场大型“广告招商会”,赚得盆满钵满。其他国家要模仿?对不起,基础条件不一样。
奥运这件事,说到底,是一笔国家级的政治投资。有人图“软实力”,有人图“带动城市发展”,也有人真是为民众提士气。赚钱只是锦上添花,不赔本才是关键。
蒙特利尔的例子说明:如果没有精打细算,奥运办得再热闹,最后还是“全民还账”的局面。
东京的教训告诉我们:不确定性太多的时候,任何理想化的预算都可能泡汤。
而北京的经验则提示:奥运要和国家整体发展战略高度绑定,才能“花得值”。
办还是不办,这是个问题
所以,现在的问题来了:如果奥组委真的向中国发出“邀请函”,我们接还是不接?
不接,好像不合国际地位。接了,风险可不小。
再说,这年头谁都知道奥运不是“稳赚买卖”,更像是一场大型“面子工程”。有人做面子做出荣耀,也有人做出负债累累。
到底是高举火炬奔向未来,还是再修一个空荡荡的大场馆唱独角戏,这真不是一个热血冲动就能决定的事。
可能最后中国会接,也可能婉拒。但无论如何,至少蒙特利尔和东京给了我们足够的教训——别让一场盛会,变成一场全民的还债长跑。
后奥运经济:北京准备好了吗?.中国青年报.2007-6-13
办一届奥运会,到底赚不赚钱?.苏商会.2022-2-12
专家称北京奥运会的直接经济收益超过了20亿美元.中广网.2008-9-8厦门股票配资一览表
发布于:山西省实盘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